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庆祝“建党百年”行动之“中国梦之声”学术沙龙第三期
作者:薛菊 编辑: 文章来源: 时间:2020年12月04日 11:00 浏览:

本网讯(文/薛菊 图/尤冬冬)12月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了本学期第三次学术沙龙活动。此次学术沙龙活动独具特色,同学们以“精准扶贫”为主题,在观看电影《十八洞村》后展开讨论。

(图为学术沙龙活动现场)

同学们表示此次学术沙龙收获颇丰,在活动结束后写下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何成根: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老一辈的杨家班不忘对土地的热爱,愚公移山,填土造田;新一代的杨家人通过开网店、组织刺绣培训,借鉴外来经验,将本土文化和特色广泛传播;十八洞村在追求物质脱贫的同时,用双手和赤子之心,完美实现了精神上的脱贫与超越。电影即是生活本身,年轻人回到乡村,带着离家时带走的母亲陪嫁的三把板凳,薪火相传,自强不息。

何玮:虽然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战之年、收官之年,但是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未来我还是想奔赴基层,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乡村振兴奉献自己的力量,永远用人民的勤务员。青春无悔,军魂永存!

蒋鑫平: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无疑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想,《十八洞村》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信息,可以成为我们省脱贫攻坚工作的借鉴,结合实际,不同类型,对症脱贫。现今的我虽不能为小康贵州作出多么惊天动地的贡献,但我仍满怀信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期盼在未来岗位上能为我省扶贫工作奉献一份绵薄之力。

乔梦瑶: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扶贫的故事,在扶贫过程中,不仅需要扶贫工作队的帮扶,而且需要扶贫思想意识的改变。扶贫不能单单只靠输血、靠救济,真正的脱贫要像电影中基层干部小王那样为杨家军找到土地、林场守护员甘吃苞米饭来种老稻谷、开酸鱼网店等转变脱贫思想和方式,以达到自造血,从根源上解决贫困工作。

杨佩琼:用了一些方法让村里那些等着国家帮忙而不愿意自己努力的村民主动起来,实现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在帮扶队小王的帮助下,主人公杨英俊带领杨家班打了一场“摆脱贫困”的翻身仗。

龙丽华:农村一个个鲜活的生活画面通过电影浮现在眼前,农村的成长发展蜕变之痛、农村的喜怒哀乐生活,在这当中的人们才最能体会。扶贫干部小王下乡来到十八洞村,用真情实意调动村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脱贫大仗,促使当地当过乒后一心想一辈子种田的能人杨叔转变发展的观念,也让曾经在外面摸爬滚打失去信心的青年重拾希望。看着村里有些事情小,但是动辄牵涉到每个个体的未来生活,也是不易办成办好的。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充满曲折坎坷,也造就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

(图为与会同学积极交流心得体会)

关闭

地 址:湖南省吉首市人民南路120号

电话:0743-8565122

邮编:416000

版权所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