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中国教育报】吉首大学“体育文化人”之歌

10月1日  点击:[]

 

作者:李洪雄 张小林

“每一块肌肉都蕴含着力量/每一条血管都奔流着激情/每一根神经都传递着兴奋/每一个表情都坦露着健康/这,就是新时代的体育文化人/每一次挑战都书写着勇敢/每一声呐喊都展示着坚强/每一回受挫都怀揣着乐观/每一朵笑容都洋溢着自信/这,就是新时代的体育文化人……”

这首名为《体育文化人》的诗歌是吉首大学“魅力诗人”胡建文副教授的作品,他在题记中如此写道:“有感于白晋湘教授‘做体育文化人’的体育人才培养理念提出10周年,特作此诗,为新时代的体育文化人画像。”

走进吉首大学,在体育科学学院的教学楼上,“做体育文化人”几个大字赫然入目,让人印象深刻。早在1998年,白晋湘教授在全国首次提出了“体育文化人”的新型体育人才培养理念。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一个具有开放性、令人鼓舞和奋进的口号,也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目标。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体育文化人”理念不断规范化、目标化和理论化,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体育文化人的培养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讨论证

首倡“体育文化人”这一新型体育人才培养理念

何为“体育文化人”?白晋湘教授向笔者做了这样的阐释:“体育文化人是体育和文化两者紧密结合的产物,他是具有多重特征与内涵的一种人群,又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人才,尤其在体育文化、体育知识、体育精神以及体育信仰的发展上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在学校多年体育人才培养实践的基础上,时任吉首大学体育系主任的白晋湘教授经过与全系教师认真研讨,分析了我国教育背景与社会对人才需求趋向,探讨了历年来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过强的功利性、过分的专业化、过弱的文化熏陶以及脑体分离、体教分离的现实,在教育思想观念层面,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优个性”的人才培养共性模式,抽象为“体育文化人”这一既能符合体育人才培养新要求,又独具专业个性的人才培养新理念。

在国内首先提出“体育文化人”这一新型体育人才培养理念后,吉首大学并没有走形式、喊口号,而是通过严密的论证与推演,以实践来作为检验的唯一标准。在最初的论证阶段,吉首大学综合了校内不同管理部门与跨学科专家进行了研讨。同时为了防止一家之言,随即又利用国内外各种教学与科研研讨会议机会,访谈了国内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与同行专家。

2003年11月20日,学校组织召开了首届吉首大学“体育文化人”研讨会,并邀请了《中国体育报》首席评论员刘晓利作为特邀嘉宾。研讨会成员除了包括吉首大学长期从事体育教育人才一线培养的教授与领导外,还邀请了教务处负责人,以及文化学、民族学、人类学等跨学科教育专家的参与。在该次研讨会上,不同专家发言热烈,产生了诸多思想碰撞的火花与新的灵感,研讨会后形成的成果为该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2004年 7月17—18日,由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主办,吉首大学承办的全国体育社会科学研讨会在学校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单位的全国体育社会科学的有关管理领导和顶级专家教授。会议期间,吉首大学专门就这一理念征询专家意见,并获得了充分的肯定与宝贵意见,为“体育文化人”理念的进一步成熟与完善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7年1月6日,吉首大学再次组织了“体育文化人”专题研讨,从而使该理念得到进一步完善,明确“体育文化人”的内涵为:文理兼修、德术相长、身心和谐、社会认可。“体育文化人”在理论上的创新集中彰显在真正确立了素质教育思想在体育人才培养中的统帅地位,明确了专业办学的总体方向。可以说,这一理念是反复探讨专业定位、特色以及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等专业建设基本要素的理性自觉,也是对多年来专业办学的一种理论提升。

检验完善

实践“体育文化人”这一新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培养“体育文化人”?这是明确了“体育文化人”育人理念之后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吉首大学改革了体育人才培养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培养体系。传统体育人才培养中存在体育部门主管竞训事务、教育部门主管教育事务“两张皮”的现状,通过改革为做到体育人才运动素质、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同时提高创造了条件。

搭建多种培养平台。在人文与综合知识方面:一是“读书修身工程”,目前学生共写读书笔记、心得6000余篇;二是“周末文化活动”,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学生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活动;三是举办“团学月报”,给学生一个发表自己学习心得、读书心得、做人心得等思想的窗口,目前共发表体育科学学院学生较高水平的文章数百篇;四是建设了“体育文化人”微信平台,设立了学科研究、体育教育和实用资讯栏目,定期开展了系列学科成果发布和信息交流;五是创建了“体育文化人创新论坛”,邀请校内外跨学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体育研究、体育教育、艺术欣赏、美学、传统文化、社会学以及创新创业相关讲座等,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修养。

提升实践创新能力。首先组建了“体育文化艺术表演团”,给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向外界展示与交流的舞台,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其次是每年定期举办各类专项技能活动,包括了体育专项比武、演讲比赛、读书分享大赛、辩论赛、朗诵大赛、师范技能大赛等诸多内容。第三是举办各种创新能力大赛、体育策划大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科学人文素养。除了抓好毕业论文设计外,专门定期举办“体育文化人学术活动月”与各类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能力。此外,学校还确立了分阶段、分层次对体育人才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根据我国的现行各个教育层次的任务,对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不相同。初等教育阶段注重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加深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系统地传授科学方法,建立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提高科学实践能力。

优化课程结构设置。由于受有关教育部门课程设置的限制,课程设置方面的灵活性与自由度相对较小,但还是尽可能增加素质类课程,通过选修与周末通识教育课程,鼓励学生选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相关课程,从而通过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达到拓宽知识面的目的。将舞龙舞狮、苗鼓、秋千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引进了课堂教学,且聘请了当地村寨原生态体育骨干参与教学。同时组织编写《民族体育文化学》、《民族民间体育》、《户外运动》、《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等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原创性的精品教材。

辐射推广

提升“体育文化人”这一新型体育人才培养成效

“体育文化人”理念的实施效果如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举行“体育文化人”的研讨会时,吉首大学田茂军教授结合学校体育科学学院的发展现状说:“在短短的几年内,体育学院就从专科升到本科,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硕士点,这种成绩的背后是由‘体育文化人’这一理念支撑的。”

在吉首大学创办的《体育文化人》专刊卷首语中,笔者看到了这样的话语:“你从不回避大山的沉重,你从不鄙视水潭的浅陋,像岩石那样的坚定,把风暴当成前进的动力,你这青春之源。你唯一的承诺是胜利,你唯一的信念是成功,你唯一的目标是坚持,你的汗水,你的泪珠,你的拼搏,将成就你的唯一。你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体育文化人。”依笔者看来,这段话不仅仅是对“体育文化人”的赞美,更是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在不断探索实践“体育文化人”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

在“体育文化人”理念的指导下,吉首大学在体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诸如体育教育专业被定为“省级重点专业”;在同类院校中率先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荣获英语、计算机、体育综合知识、文化理论知识四项第一名,2011年、2012年、2015年连续获得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10年以来连续承担了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厅的初中体育“国家计划”项目,为国内培训了大批中学体育教育师资。体育学获批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拥有体育学、体育硕士2个学科硕士点;吉首大学体育学科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在国内更是处于先进水平,并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与平台。

“体育文化人”作为一种在不断探索中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需要在实践的检验中验证,根据反馈动态进行修正;与此同时,这一理念在论证与探讨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宣传与传播。首先是2004年前后白晋湘、刘少英、郑英杰、吴恒忠等学者在《中国体育报》连续刊发有关“体育文化人”人才培养理念的系列文章,通过国家级媒体平台传播与完善该理念;其次是通过教育网与红网等新兴媒体进行传播与反馈,获得了良好效果,在教育界和体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响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体育文化人”理念提出之初,吉首大学便确定了这样的目标:一是要加强这一理念的规范化、目标化和理论化,提炼出基本理论要素,形成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二是要把体育文化人这一理念长期坚持下去,要进入到国家体育教学的大纲中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体育文化人的培养模式。如今,吉首大学在“体育文化人”的这条宽阔的大道上行走的越发从容和坚定!

上一条:【人民日报】守望|山村教师张琼琼——用篮球点亮留守儿童的梦_外媒看怀化_新闻中心_怀化新闻网 下一条:苗族姑娘勇夺湖南首金

关闭

Baidu
map